公元260年,蜀汉后主刘禅为表彰开国功臣的功绩,特意为四位已故名将追加谥号。在这次追谥中,威震华夏的关羽被追谥为壮缪侯,张飞、马超、黄忠也分别获得相应谥号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古代谥法体系中,谥号有褒贬之分,好的谥号彰显功绩,坏的谥号则暗含批评。若获得恶谥,对逝者而言反不如无谥。当时赵云因生前官职较低未能入选首批追谥名单南宁股票配资,后经大将军姜维上表请求,刘禅才单独为这位老将追加了谥号。
在蜀汉政权存续期间,仅有十二位重臣获得谥号。除关羽的壮缪侯存在争议外,其余谥号均属褒扬性质。考究壮字在谥法中的含义,多数情况下都带有褒义:或指胜敌克乱的统帅之才,或指好力致勇的猛将风范,亦或武德刚毅的忠臣品格。关羽一生战绩彪炳,曾在万军之中斩颜良于马下,襄樊之战时更以水淹七军之策擒杀魏将庞德。其千里走单骑辞曹归刘的忠义之举,更是完美诠释了壮字的正面内涵。 然而壮字在谥法中另有两重特殊含义:一为死于原野,指战死沙场;二为武而不遂,指穷兵黩武却功败垂成。关羽晚年在襄樊之战中先胜后败,最终被东吴擒杀,确实符合这两项负面解释。至于缪字则确属恶谥,多用于评价名不副实之人。作为威震华夏的万人敌,关羽因骄傲轻敌导致荆州失守,使蜀汉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彻底破灭。后世多认为缪字正是对其盛名难副的批评。 关于这个谥号的争议,学界存在多种解读。有学者认为壮缪本为美谥,只是后世谥法演变才转为贬义。《三国志》明确记载,当时蜀汉臣民都以关张等人获谥为荣。若真含贬损之意,时人断不会如此推崇。值得注意的是,后世历代为关羽加封神号时,始终保留壮缪二字,如明代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的封号中仍见壮缪字样,这从侧面佐证其原为褒义。 另有学者提出壮缪实为壮穆之误,因古代文字通假所致。结合历史背景考量,蜀汉在关羽殉难四十年后追谥号,若真要贬斥其过失,大可不予追谥。三国时期的价值观与今迥异,文字释义也随时代变迁,这或许才是后人误读壮缪为恶谥的深层原因。关羽一生功过交织,其谥号争议恰恰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,也提醒我们解读古代文献时需充分考虑时代语境。 发布于:天津市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